close


      
有件事給我很深的印象,一方面是有趣,一方面也是一個生動的實證。幾年前有次去找朋友,聊天之間朋友端來果汁,因為不想中斷進行得正熱烈的討論,我跟老婆先把杯子放在一邊。結果朋友兩歲多的女兒走過來,擺出茶壺姿勢”(就是一手插腰,一手指著我們),用嚴厲的口吻跟我們說:喝掉!還不只重複一次。大家當然覺得這個舉動好笑又可愛,但是也知道她在模仿誰。過了幾年之後,同一個小孩正在專心做自己的事,朋友在旁邊逗她,小女生用認真的口吻說:不要再鬧我囉!一~二~~由此可見朋友管教女兒的其中一招。
 

  後來,有好幾次收到email轉寄一篇文章溫柔的力量”(http://www.mdnkids.com/carol/index41.shtml),讀過之後,在佩育還未出生之前,我就開始反省以前對小孩行為的判斷。惡意的行為,應該不是小孩與生俱來的,小孩成長的初期,應該是像塊海棉一樣,不斷吸收所見所聞,無法分辨是非及恰當與否,全盤地學習和模仿。仔細觀察佩育的成長,相當符合這樣的想法。在獵豹的部落格裏也有篇文章連結一段發人深省的影片(http://www.wretch.cc/blog/JaguarCSIA&article_id=12454850)
 

  基於這樣的觀念,我開始留意教育佩育的方式。佩育開始東爬西爬探索世界的時候,我儘量耐住性子,好好跟她說不行。看起來佩育那時大概只能從我的口氣和表情試著了解,所以偶爾免不了想要直接喝斥比較省事,但大致上還是忍得住。小朋友難免對聲光奪人的電視感到好奇,有一回我試著把她抱回來,一面告訴她不要過去。一抱回來,她立刻又爬過去,這樣來回大概五六次,她就放棄了。之後她有時還是會想朝電視靠過去,可是都會先回頭看看我,顯然已經了解我不同意。這樣的方式,除了教她那裏不該去不該碰之外,也是避免示範不當的解決問題的手段。
 

即使這樣提醒自己,終究免不了讓她學到一些姿態。通常佩育去碰不該碰的東西時,除了告訴她不行之外,還會跟她說這不是她的玩具,指指她的玩具區告訴她玩具在那邊。久而久之,有段時間當我告訴她不行的時候,她就會把小手往前一指,下巴微抬,原來這就是我在她眼中的一種姿態。等再大一點,手的抓力足了,電話變成她偏好的玩具,即使因此幫她買了玩具電話,她還是喜歡我們常用的真電話(看來小朋友學的方向都差不多)。從假裝講電話,還發展到用脖子夾話筒,一手抓著筆在紙上畫呀畫(其實另一隻手還是空的),這應該是她眼中媽媽的一種姿態。
 

模仿也是教育小孩的一種助力。佩育在還沒有開始吃一般食物之前,就會開始想吃我們吃的東西。我們趁這樣的機會,讓佩育後來可以早一點嚐試多種不同味道的食物,對於不挑食這件事應該有些幫助。只是這樣,庭媽就得辛苦些,每天晚上煮好晚餐及隔天的中餐,而不是放給保姆去準備,而我們隔天也自己帶便當,這樣有個基本消耗量庭媽才比較好煮。除了飲食之外,我們有朋友平常養成閱讀的習慣,女兒自然而然在還未上學之前也有閱讀的習慣。我比較傾向把這些事當成父母親的責任,而不是留給巧虎或是”Dora”來教。因為我實在不喜歡在跟女兒指著狐狸的時候,女兒的反應是搗蛋鬼,狐狸是無辜的。
 

  古時候孟母三遷的故事聽了又聽,還不如從自己小孩身上的體會。因此,我們更警覺自己的行為,即使上網這種不算不正當的行為,都儘量在她睡了之後才做,主要是不希望她太早把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們在用電腦時,佩育一定會很有興趣地爬到我們的腿上,學著敲敲鍵盤動動滑鼠。這種好奇心是天性,我不想去強迫她壓抑這樣的天性,而是我們應該要有所犠牲和節制,來避免給小孩不適齡的影響。相同的態度在面對小朋友做錯事不急著責備,先思考原因再想如何糾正。唯一打小孩的場合,是女兒去碰瓦斯爐,這類有立即危險的事,當下立刻打手嚴厲責備,讓她有印象。我認為這種極端的手段不過度浮濫使用,才能給小孩區分出真正嚴重的事。從模仿中學習,難免有誤會,除了危險動作之外,其實也不是嚴重的事,好好解釋清楚就行了。隨著佩育的年紀增長,開始有自己的意見,進入俗稱連狗都嫌的年紀。糾正她愈來愈費力,因為她尚缺明理的能力,經常跟著情緒走,我想這也是這個難聽俗稱的緣由。有時旁人會覺得她太受寵愛,不只我經常會反省是否如此,其實這麼小的小朋友也會聰明地試探你的底限。界限的確有些模糊,思索的過程是費力的,有人建議我揍了就乖了,我何嘗不知這樣省事,可是這一來大多數狀況會是小孩因為我沒花時間力氣去了解或尋求其他方式而挨揍,不但無辜也是不文明的示範。小孩在學習成長,大人也在學習成長,我比較喜歡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gs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